返回第53章 恭喜入围  城城与蝉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退出阅读模式-查看完整内容!

我们还有机会,能够在二十三世纪目睹这位冬眠而来的伟人。

既然执念如此,为啥我们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更高、望的更远一点呢?

我们出生在二十二世纪末,2182年。当时的冬眠学术界一致认为失忆的副作用不可避免;多少天才科字家们付出一辈子的努力,都没能在避免失忆、保持记忆方面有所建树。

这是一潭死水的领域,一条看不到希望的研究道路,或许....我们可以试一试!

长时间冬眠造成的失忆副作用,确实不可避免,这是人类脑部构造的缺陷,无法改变。但是..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,在冬眠苏醒之后,尝试将失去的记忆复原呢?

这世界上,没有绝对能删干净的硬盘、没有绝对能擦干净的画板。雁过留痕,风过留声....任何事物只要存在过,那就一定会留下痕迹。自然,也包括记忆。

失去的记忆,真的失去了吗?还是说,只是沉睡了、只是隐藏了、只是暂时屏蔽了呢?

我尝试从脑科学、神经学入手,独自研究了整套理论,感觉利用电流重新激活大脑记忆的设想,在逻辑和科学上是可行的。

可是……

问题就在于……

我所生活的二十三世纪,脑神经研究太过于落后,已经将近两百年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。

我已经制造好了脑神经电击头盔·初号机,但在关键参数上,缺乏脑神经领域的支持和引导,导致我的实验卡在最后一步无法前进。

所以,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--

带着这份研究成果,睡进冬眠舱,一直等到脑神经学科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后我再从冬眠舱苏醒,继续进行电击头盔、以及恢复冬眠失去记忆方面的研究。

如果我的估计足够乐观的话…你现在看到这封信的年代,是不是23XX年?总不能是24XX年吧?我觉得应该不会再晚了……总不能脑神经领域200多年都没有进展吧?

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到悲伤的事情,只怪脑神经领域的天才科学家,【杜瑶女士】,于21世纪中叶,就在非洲维和援助行动中去世了……要不然,我们又何须等到几百年后呢?

如果杜瑶女士当年免于遇难,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天赋,或许在21世纪就足以取得脑神经领域的关键突破,那我也自然不需要冬眠前往未来、你也不需要大脑空白看到这封信。

没有办法……有句俗话说的好,一个爱因斯坦的出现,确实胜过数百名优秀的科学家;历史成就英雄,但天才创造历史。或许未来200年间,再也不会有一个【杜瑶女士】出现,为我们调补上这份研究空白……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悲哀。

衷心希望你醒来之时,人类在脑神经领域已经取得关键性

退出阅读模式-查看完整内容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